很多城市的马路是以车为本,动辄八车道,都要建自己的“长安街”,反而搞得居民出行很不方便,亮一个绿灯的时间根本过不了马路,缺乏起码的人情味。
有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喜欢起一些洋气一点的地名,如“曼哈顿”、“威尼斯”、“加州1886”、“玛斯兰德”等,五花八门,与中国历史文化协调吗?
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城市在周边保留一些庄稼地有什么不好呢?稻田、麦浪、青纱帐、湿地都可以成为城市风景。
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因风吹火,照纹劈柴”,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
上面这些话,既没有高深的概念,也没有漂亮的词汇,却用最普通的语言,道出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城市生活的重点。
这些话来自《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下文简称《城市论述摘编》)。《城市论述摘编》收录了习总书记从2012年11月到2022年12月,关于城市工作的300段论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论述还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读这些论述,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一座好的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及要怎么样去做好城市工作。
按照钱学森城市学思想和杭州城市学的理念,城市是一座复杂的巨系统。唐人早就感慨,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对于城市工作,千头万绪,牛鼻子到底在哪里?
在著名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经常出现这样一个镜头:每到清晨或黄昏,紫禁城里的小太监们洗刷马桶,小马桶倒进大马桶,然后抬上马车,拉着运往城外……这个场景跟剧情权力争斗的主题毫无关系,可这处闲笔却是个神来之笔,笔者从未觉得多余。这背后的道理是,无论什么样的城市,无论城市里的人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满足以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为基础的人类需要,是城市必须具备的最基础功能。
人永远是城市的主体。归根结底,城市工作就是要围绕人这个主体,解决为何建、建什么、怎么建这三个命题,对应的分别是目标、理念、路径三个维度。
《城市论述摘编》详细的回答和论述了这三个命题。以上面所引用的话为例,第一句话说城市设施要有人情味,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城市要为人民而建。第二、三句话说城市建设要与历史文化协调,城市空间要融入大自然,就是要建设能够传承历史文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第四句话说城市规划要“因风吹火,照纹劈柴”,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城市固有的特色禀赋去建,不要千篇一律。
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杭州身为重要萌发地的省会城市,新世纪以来近距离地接受到习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论述的指导和影响。可以说,杭州在新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的历程,正是习总书记城市工作论述在杭州的生动实践。下面对照习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有关精神,结合新世纪以来杭州城市发展的实践,谈一谈城市为何建、建什么、怎么建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城市为何而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1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2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65.22%。未来十数年内,这一比重还将继续上升,我国绝大多数人将生活在城市。
城市对人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国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城,所以盛民也。古希腊哲学家亚力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通俗地说,人们来到城市,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三要休息。对城市而言,就要分别以生活、生产、生态三大功能,满足人们的三大需求。
城镇化的基本原则,首要的就是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
为此,杭州坚持城市治理党政界、行业界、知识界、媒体界、市民界“五界联动”,培育社会复合主体,坚持“治理为人民、治理靠人民、治理成果由人民共享、治理成效让人民检验”,坚持“四问四权”(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落实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坚持“服从多数、关注少数”,坚持“以民主促民生”,开展“红楼问计”,开展“满意不满意单位评选”,推出网络民主民生互动平台“杭网议事厅”、电视互动平台《我们圆桌会》,开展“人民建议征集评选”等数十项举措,真正落实“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精神。
正是在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的精神指导下,杭州无论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第二个问题
建设怎样的城市?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广袤的土地上,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城市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来的,背后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建设各有各的战略、各有各的方向,但归根结底,城市的根和魂在于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建设必须要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历史记忆。
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如果文化底蕴毁掉了,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一座城市最宝贵的所在,不能在城市的更新迭代中破坏掉。
为此,杭州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保持城市个性的关键就是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城市的“根”和“魂”。为此,杭州坚持积极保护的理念,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坚持“保老城、建新城”,把保护的重点放在老城区,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新城区,实现保护与建设“双赢”;对历史环境和文化遗产,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坚持“建筑历史博物馆”的理念,让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共生共荣;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探索实施“大遗址公园”模式,把大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一起来,与城乡建设和环境改善统一起来,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统一起来,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让大遗址公园成为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实现遗址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根据国家关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部署,杭州积极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规范、控制细则陆续出台,一批重大工程动工兴建,坚持“保护传承利用”三位一体,致力于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样板。
第三个问题
怎样建设一座有特色的城市?
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最忌讳“千城一面”。城市规划要因地制宜,如同“因风吹火,照纹劈柴”,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为此,杭州立足于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特色,在“城市有机更新”规划理念引导下,形成“高起点、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体系性”的杭州城市规划特色。通过编制城市设计方案,挖掘与保护杭州古城布局特色、传统建筑风格和环境特点,注重把杭州江、河、湖、山等自然风景、杭州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注重保持具有纵深感和层次感的城市立面,塑造富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个性的城市景观,通过城市设计,使城市布局、建筑、景观等方面,体现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特色,不但保持山水相依、城湖合璧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神韵,而且展示出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近几年,杭州还开展宋韵文化研究,增强宋韵文化氛围,使城市特色进一步彰显,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
以上关于城市为何建、建什么、怎么建这三个问题,是从总体上粗略言之,实际上,城市作为复杂的巨系统,涉及庞大的变量必须以系统科学的理念,科学系统地研究好城市。但是厘清这三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住城市工作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通过坚持以人为本,传承文脉,彰显特色,把城市建设成为新时代人类文明家园。
审核:王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