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发行的《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是城市工作管理者、规划者、建设者、研究者必读必学的理论著述。杭州城研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和全体研究人员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近期将陆续播发学习体会,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真正以理论武装提升城市学研究水平。
习总书记重视社区治理和社区工作,对社区治理、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社区服务等方面有相应的论述。
01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
习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础,社区工作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要点,特别是三年疫情防控,社区承担了大量工作。因此研究城市治理体系,需要重视对社区治理的研究,加强对城市社区的调研,了解社区运行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对策。
02
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
习总书记指出,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要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间的更强。
社区工作繁杂,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需要有强有力的社区党组织作为主负责者发挥机制的效能,沟通协调社区居委会、社区全体业主、物业公司、上级业务职能部门、辖区单位和参与社区服务保障的其他社会单位,才能真正实现社区治理。因此,在今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划入民政部的指导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拟订社会工作政策等职责,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从国家层面进行组织机构和制度的保障。
03
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
习总书记指出,要把基层“强身”和机关“瘦身”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干力量下沉,完善有序流动的机制,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在今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对县、乡两级不作精减要求。《浙江省城乡现代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要求,每万城镇常住人口拥有专职社区工作者数量从现有的2020年9.8人增加到2025年的18人。因此机关“瘦身”和基层“强身”的态势明显,增加社区的人力资源投入,有助于社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
04
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
习总书记指出,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要转变方式,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作为社区治理建设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居民是社区发展不可缺乏的因素,居民通过参与社区治理能够更直接地诉求自身利益、畅通沟通渠道,从而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因此需要培育居民参与意识,增强参与感;培养居民综合素质,增强参与能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增加居民参与方式;完善法律法规, 保护居民参与的合法权利。
05
要加强社区服务,
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社区服务,提升服务功能。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化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通过服务贴近群众、团结群众、引导群众,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
近几年浙江省一直在推进未来社区创建工作,已经开展6个批次的未来社区创建工作,形成了初步的创建成果,在2023年2月省政府要求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到2025年创建未来社区覆盖全省30%左右的城市社区,到2035年基本实现未来社区全域覆盖。国家住建部和民政部在2022年10月要求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未来社区和完整社区的核心都是关注“一老一幼”设施建设,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加快完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集智慧健康站、托育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老年食堂、妇儿服务驿站等设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矩阵,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
浙江省在2022年开始建设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要求在居民走出家门步行约1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至少1个必备公共文化场馆和2个以上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使居民享受高品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的建设围绕居民住宅区辐射半径1.5公里左右进行布局,同样为加强社区服务,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做出努力。
审核:李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