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cuibz"><label id="cuibz"><xmp id="cuibz"></xmp></label></pre>
      <strike id="cuibz"><menu id="cuibz"></menu></strike>
    1. <p id="cuibz"></p>
    2. 低碳城市:高质量城镇化的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3-04-26 10:55   来源:城市怎么办

      编者按

      近日发行的《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是城市工作管理者、规划者、建设者、研究者必读必学的理论著述。杭州城研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和全体研究人员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近期将陆续播发学习体会,努力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真正以理论武装提升城市学研究水平。

      《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围绕三大结构、三大环节、三大动力、三大布局、三大主体这“五个三”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中“统筹生产、生态、生活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部分,重点论述了绿色低碳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更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压力最大、责任最大的实施主体。步入新阶段,唯有将新型城镇化与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统筹起来加以规划,才将给城市带来新型增长点和重大发展机遇,并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和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石。

      01

      低碳发展对于城市的意义

      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和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首先,低碳发展有利于促成强大内需。新型内需广泛存在于城市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绿色节能产业发展、节能低碳建筑、低碳运输方式、资源循环利用行业、智能化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并与数字经济产生紧密互动和赋能。要以把“双碳”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基本遵循,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消费、交通、服务新体系。绿色新兴行业与产业的发展,将增加新的消费和就业机会,并且将进一步支持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减少碳排放。

      其次,低碳发展有利于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点战略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再次,低碳发展有利于提升城市品质。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型城镇化将不再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而是重视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高排放相关联的许多“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等问题,将有明确的治理路线图。

      02

      低碳城市发展的抓手

      当前,我国对于“双碳”目标已经出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电力、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各个省市也同步推出地方层面的“1+N”政策体系和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从城市层面,相对可以先行突破的领域是规划减碳、交通减碳、建筑减碳等;相对需要全国层面统筹谋划并系统的领域是能源系统改革、工业减碳、碳汇交易等。

      规划减碳,是指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在保证良好运营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碳减排。在格局减碳层面,要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到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坚持“优地优用、大疏大密”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通过“公共开放、尺度适宜、窄路密网”优化城市形态、密度、功能布局和建设方式。在碳汇增加层面,城市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提高自然系统服务功能,在森林覆盖率、全市森林蓄积量、森林年固碳能力、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生态维度树立高标准,并综合考量生态建设和维护中的碳排放,巩固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碳汇能力。

      交通减碳,是创造更高效、更便捷、更短出行距离的出行模式,打造短出行城市。一是要坚持“城市基础设施社区化”,打造15分钟生活圈和功能圈,争取让城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步行可达,鼓励公交、自行车、步行出行,推动建设绿色出行体系。二是要坚持“公交优先”,因地制宜地构建城市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免费单车、水上巴士“五位一体”的品质大公交体系,打造公交“零换乘”城市,典型的案例如杭州的“免费单车”系统和“水上巴士”网络。三是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提升有关设施布局,有条件的城市可布局新能源、氢能源在细分车辆,如环卫、消费、工程、运输领域的市场,整体形成资源高效、排放较少、环境清洁、生态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建筑减碳,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实现了从设计领域,即以设计策略推动节能减排的问题;转向建造技术,即以建造材料实现节能减排;现阶段进一步转向绿色建筑的运营评估,更重视落地运营过程中是否能获得实际效果。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提出,绿色建筑发展正走向后评估和行为管控时代,不仅在设计、建设、运营层面减碳,也关注在建筑里发生的经济行为、社会行为、日常生活行为的减碳,并在建筑里划分出明确的单元、人群和使用功能,由此建立起更为合理的绿色行为指标。

      综上,建设低碳城市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要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正确处理好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重大关系,科学谋划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

      03

      低碳城市与智库研究工作

      “双碳”目标根本上是要解决好高质量城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城市工作和智库研究工作必须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

      一是要协同推进“六位一体”、加强智库研究的系统性。低碳城市是开放、复杂的巨系统,低碳城市的研究要统筹“政产学研资用”、明确路径、综合施策,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是要统筹破解“四大难题”、加强研究的落地性。要聚焦破解“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体制机制怎么办”四大难题,构建城市学的低碳城市建设框架。

      三是要打造好高端平台型智库、加强研究的影响力。要做大做强“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坚持论坛高端化、持续化、品牌化发展。要贯彻“接短板、创一流”指示精神要求,优化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两奖”征集和转化工作,坚持低碳领域城乡规划工程实践与科研、教育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在低碳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领域形成了一批代表性成果,激发“两奖”成果转化和智库“六位一体”发展相互赋能的潜质。

      审核:蔡峻

        作者:邱浩钧   编辑:陈俊男
      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pre id="cuibz"><label id="cuibz"><xmp id="cuibz"></xmp></label></pre>
          <strike id="cuibz"><menu id="cuibz"></menu></strike>
        1. <p id="cuib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