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城市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保老城、建新城”是一座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否则必然会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当前,“拆老城、建新城”的城市化模式,正在吞噬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摧毁老街、老宅、老树等历史遗产,造成传统风貌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邻里社区的解体,城市记忆的消失,使城市成为水泥丛林,从而抹杀了城市个性。须知,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也只能产生于其固有的特色,也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而这种特色,这种差异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只能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必须要摒弃“拆老城、建新城”模式,确立“保老城、建新城”模式,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化推进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实践证明,要推进“保老城、建新城”,就要按照“两疏散、三集中”的方针,把保护的重点放在老城,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新城,全力推进城市地铁和快速路网建设,疏散老城区人口和建筑,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高校向高教园区集中、建设向新城区集中,进而实现保护与建设“双赢”。特别是要牢固确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投入是回报率最高的基础性投入”的理念,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的方针,不惜代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让丰厚的历史文化真正成为城市的“金名片”、广大市民群众的“摇钱树”。
伦敦以“花园城市”理论为基础、以疏解中心城过密产业与人口为目标的“新城运动”;巴黎的“城市美化运动”,首创林荫大道连接城市广场,疏解化工产业、振兴精品商业与文化旅游;美国于1949年至1972年间在1000多座城市开展大规模“城市更新运动”;赫尔辛基按照“有机疏散”理论疏解中心城资源成为宜居城市……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由于历史原因比西方晚了近百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不走他们的弯路,不坐等问题出现,主动作为,谋求转型,在新时代促进我国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撰稿人:王莉萍
审 核:蔡 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