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城市文脉是一种历史责任。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和理由使文化遗产在当代消失,只能不遗余力地保护与传承。
3月31日上午,由浙江省社科联、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浙江人文大讲堂·未来讲堂"开讲仪式在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仓前大楼举行。
原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作题为《让城市因历史而美丽》的讲座。
300余名省市区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人员、高校师生、社区居民聆听讲座。
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陈先春在致辞中说,浙江历史文化厚重,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一路走来,坚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不断地传承历史、守正出新,迸发出全新的活力。
“浙江人文大讲堂"是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品牌活动
在集聚阿里巴巴、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海创园等一大批高新企业、高端人才的未来科技城,推出高品质的社科普及讲堂——“浙江人文大讲堂·未来讲堂",意义重大、恰逢其时、大有作为。
相信通过各方的协同创新,“浙江人文大讲堂·未来讲堂"一定能成为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人文高地"、全省社科普及的“金字招牌"、智库咨政启民的“样本工程",为推动浙江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书写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作出更大贡献。
王国平、陈先春共同为“浙江人文大讲堂·未来讲堂"揭幕。
王国平在讲座中说,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于,也只能产生于其固有的特色,也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唯一性,而这种特色,这种差异性、独特性,甚至唯一性,只能来自于历史文化遗产。
对于杭州这样一座拥有8000年文明史、5000年建城史的城市而言,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重中之重就是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西湖、京杭大运河已分别于2011年、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良渚遗址申遗工作也已进入倒计时。
南宋皇城大遗址、西溪湿地、钱塘江古海塘与钱江潮、湘湖与跨湖桥文化遗址,国内外专家都认为具备申遗的条件。
杭州必须要树立雄心壮志,通过1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努力使杭州成为中国第一座拥有五处、六处乃至七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从而推动杭州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知名度与美誉度再上新台阶,成为真正的“人间天堂"、“世界名城"。
王国平说,“拆老城、建新城"的城市化模式,正在吞噬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摧毁老街、老宅、老树等历史遗产,造成传统风貌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邻里社区的解体,城市记忆的消失,使城市成为水泥丛林,从而抹杀了城市个性。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首先要树立科学理念:
第一,牢固确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责任来抓;
第二,牢固确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第三,牢固确立保护和发展“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理念,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
第四,牢固确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人人有责的理念,形成政府、媒体、专家、市民良性互动;
第五,牢固树立“城市有机更新"理念,走可持续城市化道路;
第六,牢固确立打造“建筑历史博物馆"的理念,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薪火传人";
第七,牢固确立“保护第一、积极保护"的理念,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一个最大公约数。
王国平说,杭州要与其他城市一样,以抢救的姿态,打赢一场历史文化名城保卫战。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引领、研究先行,不断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杭州模式"。
一要坚持“保老城、建新城"模式,保护好城市的“根"和“魂";
二要坚持“城市有机更新"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道路设施、城市河道、城市产业、城市管理的有机更新;
三要坚持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对历史文化遗产实行“应保尽保";
四要坚持破解“钱从哪里来和去、地从哪里来和去、人从哪里来和去、手续怎么办"等四大难题;
五要坚持以“最小干预、和而不同"为准则,积极打造“建筑历史博物馆";
六要坚持研究先行,以高层次研究带高起点规划、高强度保护、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治理和高水平经营。
城市需要创新驱动、动能转换,更需要人文关怀、文化自信。
据悉,“浙江人文大讲堂·未来讲堂"每季度举行1讲,邀请国内权威城市学专家学者主讲,旨在搭建一个“科技"与“人文"碰撞的舞台,不断提升未来科技城的人文氛围,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社区居民以及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提供精神食粮、文化大餐和思想盛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