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作出了重点部署,为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新世纪以来,杭州高度重视教育这项民生大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深入研究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仅致力于破解“好上学”问题,也致力于破解“上好学”问题;不仅彰显教育公平,更关注教育优质。
一是何为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中的“人民”到底指的是谁?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指向让家长和学生满意。要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家长和学生。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问题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解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每一位城市领导的责任,也是每一所学校的使命。
二是何为教育的公平和优质?谈到教育要让人民满意,我认为只能紧紧抓住“公平优质”四个字。过去大家最关注的是教育公平问题,就是所谓“好上学”的问题,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的是教育优质问题,是“上好学”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也是集中在“公平优质”四个字上。《反对教育歧视公约》(1960年12月)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但有义务禁止任何形式的教育歧视,而且有义务促进人人在教育上的机会平等和待遇平等。”《世界全民教育宣言》(1990年3月)指出:“世界教育发展应从全民教育目标向全民优质教育目标转变。”《达喀尔行动纲领》(2000年4月)指出:“各国不仅要为所有人提供教育,还要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世界教育发展应从全民教育目标向全民优质教育目标转变。”可见,在20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关注的是教育公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公平问题。迈入21世纪以后,他们更关注的是教育优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优质问题。更准确地说,是在解决了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优质教育的公平。
三是何为教育的宗旨和本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或者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过上与自己经过教育以后产生的能力相适应、相配套、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杭州市委市政府在2009年正式提出要打造15年一贯制优质教育体系,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中阶段,全部视同义务教育来对待。杭州市出台了学前教育“1+4”新政,用法律法规来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首先要解决教育起点的公平问题,就是“不让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保证教育起点公平,是城市党委、政府的责任。2004年起杭州全面实施了“名校集团化”战略,现在要推行“名园集团化”,要让杭州的孩子不仅能上幼儿园,还要上优质幼儿园。老百姓的这种追求教育起点公平的动机、愿望,是对教育最基本的期盼。如何做到与老百姓感同身受,这是城市教育问题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四是何为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九个坚持”,其中特别强调“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仍然是公平和优质。符合公平和优质导向的教育改革都是正确的,必然会得到家长和学生的拥护,不符合公平和优质导向的教育改革都是不正确的,必然会遭到家长和学生的反对。十年前,我在任杭州市委书记时,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研究这件事,当时称为“挂钥匙的孩子”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几十万个孩子,几十万个家庭。何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提升到让家长和学生满意的高度,这个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当时杭州酝酿了一个方案,就是允许中小学办“四点钟困难班”,这是理念上的突破。困难班可以有几种模式,一是社区办,二是物业管理公司办,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中小学校办。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一定要站在家长、学生的立场去想问题,去满足他们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
五是何为城市教育问题的研究?到2030年,中国将有三分之二的人生活在城市,所以现在城市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我在《城市学总论》里全面梳理总结了中外专家学者关于城市研究的成果,系统阐述了城市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对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都要认真研究。城市教育问题也是有内在规律的,要开展系统研究,采取积极措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比如,当我们进入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时代,如何全面系统地研究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推进“优质教育的公平”?又如,在追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进程中,怎样把发展终身教育作为历史责任,满足人民群众“从3岁到83岁”终身教育的需要?再如,新的历史时期,在教育工作中,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
六是何为城市教育问题的治理?城市发展要追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美好的城市生活,就必须正视并破解“城市病”。只有破解“城市病”,才能真正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就必须坚持“先‘治病’、后发展,边‘治病’、边发展,寓城市发展于治理‘城市病’之中”的方针。破解城市教育问题也是如此,要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效让人民检验”。
第一,推进城市管理从城市政府一家管理向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市民界“五界联动”的“社会复合主体”共同管理转变;第二,以“民生工程”为载体,建立以“四问四权”为基础的民主促民生的城市治理工作机制。“四问”即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绩于民;“四权”即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第三,推进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社区管理模式,实现城市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目标。
钱学森先生认为,城市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科学系统地对城市进行研究。我们认为,城市学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城市产生、运行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统领城市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新型学科。开展城市学研究,同样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来破解“城市病”。杭州城研中心作为一家智库,选择中国城市化中最为突出、党委政府最为关注、市民群众反响最为强烈的“城市教育问题”等七大城市问题作为城市学研究工作的重点,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征集、评选、交流活动。为推进城市教育问题的破解,城研中心每年面向各界征集城市教育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金点子。杭州市教育局关于“名校集团化”的研究曾获得“钱学森城市学金奖”,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的“如何破解小学生三点半难题”金点子获得了“西湖城市学金奖”。“两奖”征集评选活动,是用现代治理理念去解决“城市病”问题的一种实践,城市教育问题也要坚持“城市公共治理”理念,推进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
“教育兴则城市兴,教育强则城市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要走在前列,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没有教育,就没有杭州的明天、杭州的未来。要办杭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家长、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为标准,以优质公平为导向,因为:杭州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最大的品牌是教育,最大的后劲是教育,最大的希望是教育。